家族、土地与祖先:近世中国四百年社会经济的常与变-世界及各国经济概况,中国史,管理通俗读物-pdf txt epub mobi 下载-新书荐读

家族、土地与祖先:近世中国四百年社会经济的常与变

图书 易劳逸 3年前 (2022-03-02) 169次浏览 0个评论

“家族、土地与祖先:近世中国四百年社会经济的常与变【一本书读懂中央帝国四百年历史巨变背后的社会经济密码!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弟子、著名汉学家易劳逸重审中国近世史的力作首次翻译出版!】 (华章大历史系列)”,作者:[易劳逸] ASIN ‏ : ‎ B07NV98HCP

出版社 ‏ : ‎ 重庆出版社; 第1版 (2019年1月1日)

出版日期 ‏ : ‎ 2019年1月1日

品牌 ‏ : ‎ 北京华章同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语言 ‏ : ‎ 简体中文

文件大小 ‏ : ‎ 3078 KB

标准语音朗读 ‏ : ‎ 未启用

X-Ray ‏ : ‎ 已启用

生词提示功能 ‏ : ‎ 未启用

 

解读中央帝国四百年历史巨变背后的社会密码
重塑我们对中国从传统步入近现代历史的认知
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弟子、著名汉学家易劳逸重审中国近世史的力作
永远也不要再说帝制时代晚期的中国是一个“永恒停滞”的国家了

★读懂近世中国的“常”与“变”才能读懂近现代的中国
★长时段、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近世史典范之作
★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弟子、著名汉学家易劳逸重新审视中国近世史的力作
★作者的观点与马克斯•韦伯、李约瑟、费孝通等人的研究形成了言之有物的对话
★《历史》《历史学家》《亚洲》《经济史学刊》等媒体推荐好书

易劳逸是西方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的弟子,其所著《毁灭的种子》(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一种)《流产的革命》等书是许多专家研究近现代中国的案头书。《家族、土地与祖先》一书中,作者的眼光不再局限于19世纪和20世纪,而是上溯到16世纪,在长时段、全球史的视野下重新审视了近现代中国历史演进的历史逻辑。作者认为,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演进有与西方的碰撞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中国内部因素发展变化的结果,所以作者说:“永远也不要再说帝制时代晚期的中国社会处于停滞状态,是一个‘永恒停滞’的国家了。”
早在16世纪中国社会就开启了具有近现代化社会特征的转变。“这个时代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独特历史阶段的开端,也正是从这个时代开始,中国的经济领域开启了商品化和货币化进程,对外贸易得以发展,传统社会阶层划分被打破,民众书写能力得以普及,人口得到迅速增长,这一切在接下来的两百年及更长时段里极大地改变了整个帝国的社会面貌。”这些因素与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演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书认为,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变迁在现代化早期不断加速,主要原因还是来自国内。中国社会自16世纪以来越来越明晰的商品化、货币化和城镇化进程,发展到19世纪中期已成为推动中国社会结构发生本质变化的重要力量。这一时期,商人的权力和声誉都有所提升,拥有财富而不是受过儒家教育,即便不是决定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首要要素,也是重要要素。然而,19世纪中期以后推动经济和社会变迁的主要力量无疑是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的接触。
中国社会在现代化早期的“变”虽有重要意义,但是相对于中国社会过去百年间发生的技术、机构和政治变迁,其传统社会文化方面的特性却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比如作为“中国社会秩序战略核心”的家庭主义(或家族主义)仍旧盛行。中国人社会行为的三大特点,即强调社会等级和身份、重视“关系”和“要面子”直至今天这些依然是中国人的显著国民性。书中关于中国社会的常与变的分析与马克斯•韦伯、李约瑟、费孝通等人的研究形成了言之有物的对话,是一部了解中国近世史的一部上乘之作。
【作者简介】
易劳逸(Lioyd E.Eastman),著名汉学家。曾师从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1907-1991)研究中国史,现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历史系教授。由于他对中国研究的杰出贡献,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1989年曾授予他“大学资深学者”荣誉。
代表作有《毁灭的种子》《流产的革命》《国民党中国的法西斯主义:蓝衣社》等。
苑杰,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自2016年至今由文化部派至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工作。迄今已出版《满族穆昆与萨满教》《传统萨满教的复兴》等专著和《穿越时光的萨满》等译著,发表多篇论文。
【内容简介】
本书突破以往西方学界强调政治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范式,从全球史的视角考察了1550至1949年近四个世纪中国社会在经济基础、社会形态和精神信仰层面的巨变,呈现了该领域新的研究成果,是了解16世纪以降中国社会变革的权威著作。
明清以来,中国社会和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模塑了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作者运用大量史料,对中国社会复杂且深刻的变迁予以清晰的阐释,探讨了人口变化趋势、阶级结构变化,小农经济、商品贸易和制造业与信仰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等多方面的问题。
对于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一直以来备受争论的问题,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李约瑟关于中国科技停滞的思考,以及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形成了言之有物的对话。
此外,作者还描绘了他对于中国人的理解——友善和冷漠、勤劳和懒散、进取和保守、慷慨和自私,这些自相矛盾的国民性,与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提出的“差序格局”,形成了有效的对话。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