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 中国法制出版社; 第1版 (2015年8月1日)
出版日期 : 2013年10月1日
品牌 : 中国法制出版社
语言 : 简体中文
文件大小 : 2104 KB
> ISBN : B00FQDTH5A
2012年春天,我收到香港大学MBA的录取通知书,即将在香港开始新的求学生涯。我的同学来自世界各国,其中包括很多在国际大投行工作的同学。突然间我产生了一个念头,如果他们问我中国的投行与华尔街的国际大投行工作状态、工作内容有什么不同,我该如何回答?于是我一时兴起,写了几篇系列文章,题为《中国与华尔街不同的投行人生》,在这几篇文章里,我结合一本描写华尔街投行人士经历的书Monkey Business,对比了中国投行人的状态是多么的与之不同,又有哪些相似。半年以后,一个名为“计兮”的微博账号转载了我的这一系列文章,随后这些文章就在微博上火了起来,甚至被多家财经媒体的官方微博多次转发。
在此之前,几乎从来没有人详细记录过中国投行人士真实的工作状态,而描写美国华尔街投行职场生涯的书和电影却已经接近泛滥,并且使局外人产生了一种幻觉:中国的投行也是这个样子——天天出入高档场所、高级酒店,纸醉金迷,夜夜笙歌。另一方面,有些在华尔街国际投行工作过的人看不起中国的投行,觉得中国并没有真正的投资银行,中国的投行人士素质较差,无法和那些在国际投行工作过的人相比。以上种种都让我这个“纯土鳖”投行人士产生了一种要为中国投行人士“正名”的想法。
2013年夏天,在本书快要写完的时候,我发现事实上仍然有很多人对中国的投行业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很多人更喜欢以自己的经验去判断别人在做什么。在香港和伦敦求学期间,一些我新结识的朋友,听说我在投行工作,在不经意的聊天中提及了一些对中国投行的误解:
一个在商业银行做投行业务的人说:那你成天都与合同打交道吧?
一个在国际大投行做sales的人问我:那你平时买什么股票?
一个在伦敦做外汇业务的人听说我在国内投行负责过中后台业务,说:那你主要是做行政工作的吧?
于是我意识到这本书确有出版的必要——作为一本对中国证券公司投行业务及过去几年中国投行发展历程的普及型读物。
时至今日,到投行工作仍然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尽管2008年金融危机后有一系列电影开始抨击华尔街的拜金文化,投行大裁员的报道也经常见诸媒体。自2012年下半年起,中国的投行业更是进入了又一轮寒冬。有不少年轻人仍然试图进入投行工作,而无视整个行业在走下坡路的趋势。究其原因,还是前些年一直持续的投行的造富效应。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有想多赚钱的冲动,毕竟,这也是个人能力的某种反映。从去年到今年,我在网络上和现实中仍然遇到不少刚毕业的年轻学生问我:请问怎样才能进入投行?我想进入投行工作,辛苦不怕!遇到这样的问题,我往往会反问他们:请问你是真的喜欢投行的工作状态还是就是想多多赚钱呢?如果是想赚钱,赚钱的工作其实不少,但都要慢慢从基层做起。
而我发现,即使我说了再多关于投行的工作压力大、出差时间长、没有个人生活、遇到市场不好时日子非常难过,很多向我提问的人却仍然对投行持有美好的幻想,哪怕我在心里已经默默判定这个理想青年完全不适合投身投行工作。其实这也是我写这本书想要告诉大家的事情——对有志进入投行工作的朋友而言,本书将为你提供一份职业选择的参考。
本书是以我2007年到2011年的投行经历为基础,但在我任职PE公司及求学MBA期间,仍然持续关注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变化,因此也增加了许多近几年中国投行界的新鲜事和对这些事件的个人评述。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推进,某种程度上,我已经经历了中国投行一个即将过去的时代。
的确,投行是一份特别的经历,让我又爱又恨。这份工作让我牺牲了许多个人时间、放弃了许多爱好、甚至造成了个人健康问题,但却给了我丰富的专业知识、广博的见识、良好的工作习惯和敬业的做事态度,足以受益终生。
很多朋友在网上看过我的《中国与华尔街不同的投行人生》后建议我据此写成一本小说,考虑再三,我还是决定原原本本记述我真实的投行经历和案例。其实现实的人生远比戏剧精彩,虚构的部分却可能增加对这个行业的误解——那就恰恰违反了我的初衷。
书稿写成后,我自己有点担心,这份以个人经历为主线的纪实读物会不会写得过于坦白?因为我不仅写了太多中国投行真相和传言,更写了太多自己真实的体验与感受——我的得意,我的不满,我的软弱,我的坚持。但如果这能因此让阅读的你体会到人在投行的真实状态,并因此收获一些做人做事的感悟,就足以支持我如此行文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