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年俗 世界遗产地理总第27期 世界遗产地理-旅游期刊,管理财经期刊,金融银行货币-pdf txt epub mobi 下载-新书荐读

东北年俗 世界遗产地理总第27期 世界遗产地理

图书 3年前 (2022-05-21) 82次浏览 0个评论

“东北年俗 世界遗产地理总第27期”,作者:[世界遗产地理]

出版社 ‏ : ‎ 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第1版 (2017年3月14日)

出版日期 ‏ : ‎ 2017年3月14日

品牌 ‏ : ‎ 世界遗产地理·本唐出版

语言 ‏ : ‎ 简体中文

文件大小 ‏ : ‎ 33635 KB

 

近几年,有关“春节要不要申遗”的话题,在业界一直争论不休。
以冯骥才先生为代表的民俗学家们认为,将春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四海一家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同时,也可以加强国家与民族的软实力、文化影响力和民族人文形象。冯先生呼吁将春节放在我国申遗工作的首位,尽快启动。
与此同时,以王蒙先生为代表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春节作为最有影响力的文化节日没必要申遗,申遗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其实,无论春节申遗与否,都不会改变它的精神内核。目前,这一古老节日呈现两种发展态势:其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春节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其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年俗文化的形式与内容也在悄然蜕变。
春节的时间跨度是节日中最长的,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全国各地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年俗文化,密集而又丰富。这种年俗文化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南北差异颇大。以东北为例,冰雪把白山黑水铺陈出别样的底色,“中国红”被映衬得愈发明艳、喜庆。那首耳熟能详的民谣道出了东北过年的讲究:“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在东北,热炕、剪纸、年画、爆竹、秧歌呈现出一幅幅红火热辣的年景。东北人的豪放、热情,赋予了中国农历新年浓郁的风情。
民俗是在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演变而成的,东北年俗文化的形成也是如此。闯关东时期,中原人曾将本地年俗文化带入东北。今天,在年画、二人转、挂钱、社火等习俗中,我们仍然能够找到历史的文化遗存。而满族、朝鲜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的风俗融入,也使东北产生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民俗艺术。
根据时代的特征、个人的成长经验,以及老辈人的口传心授,我们不断塑造新的年俗形象,这种变化也催生了“年味变了,城市尤甚”的感慨。旧有的一些年俗在消失,新的内容也在不断被注入,这或许是民俗学家们要将春节申遗的主要原因吧。但无论怎么变,春节的本质并未改变,团圆、喜庆、祈福、平安、和谐的内涵也不会发生改变。因为,春节是每一位中国人的精神故乡。
正值春节之际,本刊特别策划“东北年俗”专题。记者深入白山黑水,拜访民俗学专家,为读者呈现鲜活的东北过年文化。我们还特邀东北本土的作家书写、讲述他们的春节往事。与您一起,辞旧迎新。
目录
【卷首语】
【家园】
【遗产地】
【风物志】
【味道】
【数字】
【符号】
【特别策划】
东北年俗:当春节渐成往事
黑龙江人的年俗记忆
北极村的暖意与忧伤
当春节渐成往事
土匪、淘金客及行帮把头的江湖
闯关东,过大年民情年俗入非遗
查干湖冬捕神秘祭湖与千年渔猎
【寻城记】
阿尔伯克基:为现实解毒
多瑙河畔最美双子城
【视野】
日本型染:制约下的自然之美
推瓦村:最高的村落
【聚焦】
老市场的生存密码
【博物馆】
穿行于900年的塔林风云
秘鲁的“历史密码”
【匠心】
平定砂器:炉火燃千年
【遗产视界 】
圣米歇尔山:如史诗般绚烂的圣地
【专栏】
洁尘:宇治川上艳与寂
阮义忠:没电也能听黑胶
惠昭:失落的赏鸟之旅
邓海南:塞维利亚的风情万种
【资讯】
以冯骥才先生为代表的民俗学家们认为,将春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四海一家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同时,也可以加强国家与民族的软实力、文化影响力和民族人文形象。冯先生呼吁将春节放在我国申遗工作的首位,尽快启动。
与此同时,以王蒙先生为代表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春节作为最有影响力的文化节日没必要申遗,申遗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其实,无论春节申遗与否,都不会改变它的精神内核。目前,这一古老节日呈现两种发展态势:其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春节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其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年俗文化的形式与内容也在悄然蜕变。
春节的时间跨度是节日中最长的,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全国各地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年俗文化,密集而又丰富。这种年俗文化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南北差异颇大。以东北为例,冰雪把白山黑水铺陈出别样的底色,“中国红”被映衬得愈发明艳、喜庆。那首耳熟能详的民谣道出了东北过年的讲究:“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在东北,热炕、剪纸、年画、爆竹、秧歌呈现出一幅幅红火热辣的年景。东北人的豪放、热情,赋予了中国农历新年浓郁的风情。
民俗是在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演变而成的,东北年俗文化的形成也是如此。闯关东时期,中原人曾将本地年俗文化带入东北。今天,在年画、二人转、挂钱、社火等习俗中,我们仍然能够找到历史的文化遗存。而满族、朝鲜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的风俗融入,也使东北产生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民俗艺术。
根据时代的特征、个人的成长经验,以及老辈人的口传心授,我们不断塑造新的年俗形象,这种变化也催生了“年味变了,城市尤甚”的感慨。旧有的一些年俗在消失,新的内容也在不断被注入,这或许是民俗学家们要将春节申遗的主要原因吧。但无论怎么变,春节的本质并未改变,团圆、喜庆、祈福、平安、和谐的内涵也不会发生改变。因为,春节是每一位中国人的精神故乡。
正值春节之际,本刊特别策划“东北年俗”专题。记者深入白山黑水,拜访民俗学专家,为读者呈现鲜活的东北过年文化。我们还特邀东北本土的作家书写、讲述他们的春节往事。与您一起,辞旧迎新。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